目录导航:
- 东周定都洛阳吗
- 西周灭亡,东周建立后天下的诸侯国是不是还听从周天子的命令
- 东周建立时间
- 东周分裂成几个国家
- 东周的历史分朝的具体表现
是的。
东周定都洛阳514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朝代,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延续周朝, 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以别于西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西周灭亡,东周建立后天下的诸侯国是不是还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西周灭亡后,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的宗室、贵族、臣民和奴隶大部分都跟着他来到了洛邑,留在了镐京。留在镐京的宗室贵族、臣民和奴隶被称为“诸侯”。
东周建立后,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而是开始争夺土地和人口,建立了各自独立的政治体系。因此,东周时期诸侯国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天子统治下的国家。
在西周灭亡后,东周建立,周天子的地位和实力都大大下降,而诸侯国的实力则逐渐壮大,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局面。因此,天下的诸侯国并不完全听从周天子的命令。
在东周时期,周天子虽然仍然是天下诸侯的共主,但其实际控制范围已经非常有限。许多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自主权,甚至有时候会与周天子产生矛盾和冲突。例如,春秋时期的齐国曾经在公元前685年的鞍之战中击败了周天子的军队,使得周天子的威望大幅下降,而齐国则成为了当时的霸主。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表明了周天子在东周时期的实际地位已经远不如西周时期。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周天子在东周时期的实际权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他仍然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代表着天下的统一和稳定。在一些重要的政治场合,周天子仍然会被诸侯国邀请出席,以显示对他的尊重和认可。同时,周天子也会通过分封制度来控制一些诸侯国的势力,以维护天下的稳定。因此,尽管周天子的实际权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他在东周时期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
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
东周前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2]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
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而实际上,等于接替周王室王朝共主。
当时所有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附庸,以周王室为中心。之所以这些诸侯会违背天子的命令,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周王室衰微,因为周王室的权力出现衰落,而且大不如以前,诸侯国也就失去了权力中心,周王室缺少了对其的领导能力。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即春秋五霸)。
周王室衰落后,也就使众多诸侯国家的势力日益强盛起来,而且在这些诸侯初中也出现了对比力量悬殊的现象,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在势力和财富方面都要比周王室好的多,这也是诸侯不再听从天子命令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诸侯国为了自身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也不希望受制于他人,这也一定程度上使各诸侯国不再受封建礼制的束缚,反抗天子的命令。
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周天子势力一落千丈。春秋五霸轮番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攻打其他诸侯国。这就是周天子势力衰败,一败涂地的下场。
东周建立时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国号仍是周,因之前的周朝国都在洛邑之西,所以称呼周平王之前的周朝为西周,周平王之后的为东周。
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这就是周平王。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国、秦国、晋国等诸侯的卫护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
周平王东迁以后,西土被秦国所有占。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于是,展开了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东周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770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朝代,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延续周朝,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以别于西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周王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 。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 。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 。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被秦所灭,同年赧王病死,秦夺九鼎,东周覆亡。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 。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东周分裂成几个国家东周分裂成109个诸侯国。在这一百多个国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国家,例如齐国、晋国、楚国、秦国、鲁国、卫国、燕国、宋国等等。
强大的国家都想成为霸主,这就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的局面,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东周自己也分裂出了东、西周两公国,最终都亡于秦国。
东周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春秋时期另一个则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国家就多了,几个出名的大国,秦楚燕齐晋鲁蔡虢卫郑陈吴越,而战国时期 最主要的是七国秦楚燕韩赵魏齐被称为七国七雄
七国,指战国七雄。春秋末期,韩赵魏灭掉智氏后,进而瓜分晋国建立赵国、魏国、韩国,三晋与秦国、齐国、楚国、燕国七个国家亦称战国七雄,持续时间是前403年—前221年。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东周没有分成几个国家,而是分为了两个时期分别是春秋与战国时期。
东周分为两个时期就是春秋与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国家就多了,几个出名的大国,秦楚燕齐晋鲁蔡虢卫郑陈吴越) 而战国时期 。主要是七国秦楚燕韩赵魏齐被称为七国七雄。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朝代,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建立东周,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以别于西周。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周王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
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被秦所灭,同年赧王病死,秦夺九鼎,东周覆亡。七年后,东周国亦被秦所灭。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东周分裂成109个诸侯国。
在这一百多个国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国家,例如齐国、晋国、楚国、秦国、鲁国、卫国、燕国、宋国等等。强大的国家都想成为霸主,这就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的局面,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战国七雄的七个国家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除了战国七雄之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鲁国等一些大国,还有郑国、卫国、费国等小国,但是他们的实力远远比不上战国七雄,最终这些国家都被七雄所灭
东周的历史分朝的具体表现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时代特征是诸侯的割据混战、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大动荡和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代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舞台: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苏秦、张仪、管仲、范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百里奚,少有天才甘罗十二岁拜相。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原因是,称霸战争需要以政治经济作为后盾,进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诸侯国实力的必要手段。从春秋到战国,是改革接着改革,战争连着战争,在改革中国家强盛,在战争中国力受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发展进步的。
战国是指公元前475-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各国纷争战乱不休,所以称之为战国。战国和春秋时期可以合称为东周时期,只是这个时候君主国周朝已经名存实亡。战国以赵、魏、韩三家分晋作为开端,以秦统一六国为结束。
春秋末年,经过不断兼并,诸侯国里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经过三家分晋和周天子正式册封三晋为诸侯后,战国雏形渐立,并列为七雄,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齐、楚、韩、燕、赵、魏、秦等七个实力较大的国家,当然还有一些类似于孤竹国这样的小国可以忽略不计。 战国中期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成型,最初,魏在各国中实力最强,可是由于三晋联盟中的赵不满被魏国压制,三晋同盟土崩瓦解,兵戎相见,后来居上的秦、齐夹击魏国,魏国四面受敌,逐渐衰落下去。在不断的争斗之中各国纷纷称王,蚕食其他小国,使宗主国周朝实不存名亦不存。
战国时期除了各国武将武力强大以外,文人雅士也人才辈出,像大家熟知的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楚大夫屈原、自荐的毛遂、十二岁任上卿的甘罗,配六国相印的苏秦,和大搞纵横的张仪等等数不胜数。
纵观战国时期对我国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战乱不休但是也是有好的方面,政治上:战争频繁,大国兼并,小国不断消灭,为以后的秦国统一做了准备。
文化上:大小国林立,思想交错纷争,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教育家,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
经济上:战争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繁荣。特别的铁工具的发明和推广,极大地开发了田地,促进人口的增长。
思想上:百家争鸣,文化的繁华和自由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回答问题:由周武王所建立的周朝政权,从大体上也可以被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部分。而东周又可以被分为春秋以及战国两个阶段,在周天子统治中国的这段期间,也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最为有趣的一幅美丽画卷。
而且后世的许多历史学家也钟情于这段历史。东周之所以会被分为春秋以及战国两个阶段,便是因为三家分晋这一事件的发生。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三家分晋的发生,使得中国古代的社会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此以后,周天子手中的权力越发的脆弱不堪,而其他诸侯国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随后在中国大地上燃起了血雨腥风。